研究項目
高校人工智能能力對高等教育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教師自我效能感、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和學生AI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研究目的
在中國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本研究項目邀請學生參與揭示大學人工智能能力(AIC)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統開始探索其在教學中的潛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涉及從個性化學習到智能評估等多個方面,顯著改變了教育實踐。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積極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整合,旨在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以滿足未來社會的需求。然而,盡管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潛力巨大,其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具體影響及其運作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統分析人工智能能力(AIC)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并探討教師自我效能感、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和學生AI自我效能在這過程中的中介作用。
項目和研究者利益
本項目旨在滿足學生博士學位的要求,本項目沒有外部資金支持。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定量相關設計,結合橫斷面數據,人工智能能力(AIC)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并探討教師自我效能感、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和學生AI自我效能在這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受訪者來自中國的高校大學生。參與此次調查的人員可以隨時退出項目,無需承擔任何義務,因為他們的參與是自愿的。由于調查匿名進行,不會記錄個人資料,一旦提交,無法追蹤個別回應。參與者可以在完成調查過程中隨時選擇退出,其數據不會被記錄。未提交的調查問卷將不予使用,但一旦提交,數據將被匿名化,無法識別或撤回。
風險
調查對參與者的風險極小,受訪者只需花費20分鐘填寫問卷即可,輕微負擔或不便屬于極小風險研究。
福利
本研究提供了關于人工智能能力(AIC)對中國高等教育系統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的寶貴見解。通過系統分析人工智能在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參與度和學習成果方面的作用,該研究支持中國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持續努力。它提供了實證證據,說明如何通過人工智能驅動的教學創新改進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計算技能。此外,通過識別關鍵中介因素,如教師效能和學生計算機自我效能,本研究提出了優化人工智能應用以實現中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實用建議。
保密
調查中不會記錄受訪者的姓名和聯系方式,以保持匿名。收集的數據將作為機密保存在云端存儲中,僅限研究人員訪問。數據的最小保留期為任何出版物或已發表結果后的五年。研究人員不會記錄任何可能泄露受訪者身份的數據。
自愿參與
參與本項目完全是自愿的。受訪者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參加并完成調查,沒有任何義務。調查是匿名的,不會記錄任何個人信息,確保提交后的個人回答無法被追蹤。未提交的調查將不會被使用,任何已提交的數據都將被匿名化,使得提交后無法識別或撤回回答。信息同意聲明將告知參與者這些細節,以及任何潛在風險和緩解策略。
默示同意
參與者在開始調查前會審閱信息同意聲明。如果他們同意參與項目,將繼續回答調查問題,表示默示同意。如果選擇不參與,可以退出調查,表明未給予默示同意。任何未提交的調查將不會被使用,但一旦提交,數據將被匿名化,無法識別或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