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閱讀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 24—29 題。
話說悟空跟隨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真經,被封為斗戰勝佛,成佛的悟空懷念取經路上的風景和挑戰,于是獨自云游四海。最近,他來到了山西中部的平遙古城,聽說這里有一位“古城守護神”,這位“守護神”和平遙之間有怎樣的故事呢?請你跟四(1)班同學一起來閱讀,完成第下面題目。
“刀下留城”救平遙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許多古城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平遙古城也不例外。
這座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城墻,有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但當時由于年久失修,城墻斑駁、古宅荒廢、街道破敗,于是被提議拆除,以便為新建筑騰出空間。①當時已有30多幢明代建筑、100多幢清代建筑全部被拆掉,曾經輝煌的歷史名城似乎即將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時任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的阮儀三得知了平遙古城的困境,心急如焚,他深知這不僅關乎一座城的命運,更是影響中華文明遺產存續的重大問題。于是他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古城守護之旅。
面對地方政府急于發展的迫切心情和部分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強烈愿望,②阮儀三據理力爭,多次往返于北京、太原和平遙之間,與各級領導溝通,還直接與當地居民對話,不斷解釋保護古城的重要性。他的執著和真誠打動了許多人,有關部門終于答應,給他一個月的時間為平遙重做城市規劃。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阮儀三從同濟大學建筑系挑選出11名最能干的學生,白天實地考察,晚上則不眠不休地投入規劃設計和圖紙繪制。③一個月,沒有任何資料,沒有任何酬勞,一切從零開始。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阮儀三帶領團隊手繪了雙林寺、文廟、市樓、清虛觀、日升昌等多幢建筑,詳細記錄每一處古跡的歷史價值和現狀,為制訂城市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阮儀三團隊制訂的城市規劃非常完整,他們提出“新舊分開,整體保護”的理念,主張在古城外發展新區,既緩解古城內的居住壓力,改善居民居住環境,也為新的城市建設提供空間,促進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對古城進行最小干預的修復,堅持“整舊如舊”,保持其歷史風貌。
為了更好地修復古城,阮儀三還把平遙的技術人員都請到同濟大學參加培訓班,學習專業的古城規劃知識,讓古城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
阮儀三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平遙縣城中以阮儀三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甚至得到了國際組織的支持,平遙古城的命運出現了轉機。1986年,平遙古城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它同雙林寺、鎮國寺一同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聽雨
季羨林
我大概對雨聲情有獨鐘,我曾寫過一篇《聽雨》,現在又寫《聽雨》。
從凌晨起,外面就下起小雨來。我本來有幾張桌子,供我寫作之用;我卻偏偏選了陽臺上鐵皮封頂下的一張。雨滴和檐溜敲在上面,叮當作響。小保姆勸我到屋里面另一張臨窗的大桌旁去寫作,說是那里安靜。焉知我覺得在陽臺上,在雨聲中更安靜。王籍詩:“鳥鳴山更幽。”有人以為奇怪:鳥不鳴不是比鳴更為幽靜嗎?山中這樣的經驗我沒有,雨中這樣的經驗我卻是有的。我覺得“雨響室更幽”,眼前就是這樣。
我伏在桌旁,奮筆疾書,上面鐵皮上雨點和檐溜敲打得叮叮當當,宛如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聲,“大珠小珠落玉盤”,其聲清越,緩急有節,敲打不停,似有間歇。其聲不像貝多芬的音樂,不像肖邦的音樂,不像莫扎特的音樂,不像任何大音樂家的音樂;然而諦聽起來,卻真又像貝多芬,像肖邦,像莫扎特。我聽而樂之,心曠神怡,心靈中特別幽靜,文思如泉水涌起,深深地享受著寫作的
情趣。
悠然抬頭,看到窗外,濃綠一片,雨絲像玉簾一般,在這一片濃綠中畫上了線。新荷初露田田葉,垂柳搖曳絲絲煙,幾疑置身非人間。
我當然會想到小山上下我那些野草間花的植物朋友們,它們當然絕不會輕易放過這樣的天賜良機;盡量張大了嘴,吮吸這些從天上滴下來的甘露,為來日抵抗炎陽做好準備。
我頭頂上滴聲未息,而陽臺上幽靜有加,我仿佛離開了嘈雜的塵寰,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
①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聲
②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的音樂
③還想到其他大音樂家的音樂
④小山上下那些植物朋友們
綠孔雀——“中國孔雀”的最后血脈
【材料一】
說到高顏值的鳥兒,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孔雀。它那華麗的大尾屏一抖開,立刻就會抓住所有人的眼球,讓人目眩神迷、驚嘆不已!但孔雀并非只有一種。
我們平時在動物園、鳥園、農家樂以及各路媒體上見到的,一般都是藍孔雀。雄性藍孔雀體態優雅,頭頸如同鮮亮的藍寶石,頭頂還有扇狀冠羽,確實魅力十足。
在中國古代的器物、繪畫、詩歌當中,也常有孔雀形象。然而,藍孔雀的老家是印度等南亞國家,歷史上中國境內沒分布。古人見過的,是另一種本土原生孔雀——身形高大、羽色翠綠、而且雌雄都有高顏值的綠孔雀。在距今6000~5000年前的文明初曦,綠孔雀分布最北曾到達河南一帶,直到魏晉和隋唐時期仍分布于華南、西南地區。
可惜到了現代,綠孔雀的棲息地已退縮到云南邊陲一隅,國人心中的孔雀形象也大多被引進的藍孔雀占據。直到近年網絡短視頻時代,綠孔雀的知名度才開始回升。
【材料二】
【材料三】
藍孔雀至今在南亞野外依然常見,而且它們早在距今兩干多年前就被人馴養,并引入西亞、中亞和歐洲等地。如今國內人工飼養的藍孔雀,也是多如“走地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綠孔雀卻成了瀕危動物,在動物園里也是稀客。
兩種孔雀,為何處境如此不同?這與綠孔雀的習性和生存環境有關。藍孔雀對各種環境的適應性極佳,性格溫順親人,還能適應低溫,人工養殖比較容易。而綠孔雀生性更警覺,對生活條件要求更苛刻,甚至可以說有點兒“矯情”,人工繁殖更是遠比藍孔雀困難。
而在野外,綠孔雀淪落到如今處境,遠不是一個“矯情”能概括的:常常有人因為貪圖綠孔雀的羽毛和肉,而獵殺它們。更要命的是,綠孔雀喜歡地勢相對開闊、干燥、離水源較近的環境,而這種地形往往是熱帶地區毀林開荒、修路建房的首選。失去棲息地的綠孔雀,常常被迫去附近田地覓食,結果又會被當地農民報復性捕殺,或是死于農藥、鼠藥中毒。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它們陷入瀕危的主因。
——《博物》,2024年第7期